close

圖為《遷安縣誌》謄寫稿封面。 陳儒 攝《遷安縣誌》謄寫稿為毛京站美食筆書法,字體雋秀。 陳儒 攝
  中G2000新網唐山1月9日電(陳儒 白雲水)河北省遷安市政府9日透露,一部乾隆年間的《遷安縣誌》謄寫稿在此間現身,保存完好,共30捲。專家初步判定,此稿距今已有260多年,保留至今實屬不易。
  《遷安縣誌》有明朝末年、康熙、乾隆、同治、中華民國5個版本。同治、中華民國縣誌已公開出版,人們比較熟悉。但汽車借款乾隆年代縣誌則很少有人見到過。不同年代縣誌有其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帶有時代特征。
  謄寫稿由一人書寫,未署名,也沒有囑言京站美食。“謄寫稿可能是送審版,也可能是出版後抄寫的。”多年從事遷安文史研究、今年已80歲高齡的宋奎老人對謄寫稿進行了多方考證核實。“封面註明是庚午年,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但捲首永平府知府白七十四、遷安知縣燕仁臣作的序,卻是乾隆二十二年歲次丁醜春(公元1757年),兩者相差七年。我的理解是,書稿早已寫好,但只有當時在任的知府、知縣審閱書稿後並作序,方能出版發行,再加之籌款、刻印等,雖然時間較長,付印時仍堅持庚午年。”宋奎老人經各方考證認為,此謄寫稿是真實的,保留了原貌。
  乾隆縣誌特點之一是關於夷齊資料比較多,有司馬遷《史支票貼現記·列傳第一》、唐朝韓愈《夷齊頌》等。其中有一篇俞長城的文章《叩馬辨》,此文章對司馬遷關於夷齊叩馬而諫記述提出質疑。文章認為,夷齊餓死首陽山是可信的,但夷齊投奔西伯昌,正遇見周武王發兵,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代君,可謂仁乎?”這段記述是誤傳。因為當時諸侯國流傳的是人死七月而葬,當時武王即位十有三年,哪裡有父死十三年而未葬呢!所以作者認為歷史上流傳的夷齊叩馬而諫的故事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
  “謄寫稿大量記述有關夷齊資料,這進一步佐證遷安是孤竹古地,這對進一步挖掘遷安孤竹文化有深遠的意義。”宋奎說。此外,該縣誌還收錄了康熙縣誌的序言。此謄寫稿是毛筆書法,字體雋秀,更是書法佳作。 (完)  (原標題:乾隆年代《遷安縣誌》謄寫稿現身 距今26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vivbzlncwg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